抗新城疫(NDV)单克隆抗体;亚洲鸡瘟抗体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鸡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鸡瘟”,即所谓亚洲鸡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各种日龄的鸡均能感染.
新城疫病毒在病毒分类学中的位置属于分子负链RNA目(Mononegavirales)、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黏病毒亚科(Paramyxovirinae)、禽腮腺炎病毒或禽副黏病毒属(Avulavirus)。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是引起新城疫的病原体,在禽类养殖中危害较大,以下是关于它的基本介绍、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的详细信息:
基本介绍
病毒分类:属于副黏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属。
病毒结构: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多数为圆形,直径为 100-500 纳米。病毒含有单股负链 RNA,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面包裹着一层含有糖蛋白刺突的脂质包膜,这些刺突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
病毒特性:该病毒对热、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 56℃ 30 分钟、60℃ 10 分钟即可被灭活。在低温条件下可长期保存,如在 - 20℃或更低温度下能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鸡、火鸡、鸭、鹅等多种家禽及野禽均可感染,其中鸡最为易感。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鸡都能感染发病,但幼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眼结膜、受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羽毛等含有大量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环境,健康禽接触后易被感染。此外,野鸟、昆虫、鼠类等也可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
流行特点:新城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春秋季节较为常见。在密集饲养的鸡场,一旦发生疫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病鸡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鸡冠和肉髯发紫,呼吸困难,咳嗽,张口呼吸,发出 “咕噜” 声或喘鸣声。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增多,嗉囊内充满液体和气体,倒提时可见大量酸臭液体从口中流出。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部分病鸡还会出现神经症状,如翅、腿麻痹,站立不稳,头颈扭转或呈观星姿势等。病程一般为 2-5 天,死亡率较高。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鸡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肢体瘫痪、头颈歪斜等,生长发育受阻,产蛋鸡产蛋量下降,蛋品质变差,如出现软壳蛋、畸形蛋等。病程较长,可达数周或数月,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康复鸡生长缓慢,生产性能难以恢复。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根据病鸡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等进行初步诊断,但新城疫的症状与其他一些禽类疾病有相似之处,如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因此仅靠临床症状难以确诊,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病毒分离与鉴定、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其中,病毒分离与鉴定是诊断新城疫的金标准,通过将病料接种于鸡胚或细胞培养物中,
观察鸡胚的病变或细胞的病变效应,并进行病毒的鉴定。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病毒的血凝活性和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荧光抗体技术、ELISA 和 PCR 等方法则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可用于快速诊断和病毒的基因分型。
新城疫(ND)单克隆抗体:
抗体类型:一般为 IgG 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亲和力,能够在体内长时间发挥作用,有效识别和结合新城疫病毒的特定抗原表位。
特异性:高度特异性是单克隆抗体的重要特性之一。ND 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新城疫病毒的抗原,与其他禽类病毒如禽流感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无交叉反应,从而确保检测和治疗的准确性。
亲和力:亲和力是指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强度。ND 单克隆抗体通常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其亲和常数一般在 10⁻⁸ - 10⁻¹⁰mol/L 之间,这使得抗体能够紧密地结合病毒抗原,即使在病毒抗原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发挥作用,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治疗效果。
效价:效价反映了抗体的浓度和活性。通过间接 ELISA 等方法测定,ND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通常可达 1:10000 以上,高的效价意味着在检测或治疗中可以使用较低的抗体浓度,降低成本,同时也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交叉反应性:理想情况下,ND 单克隆抗体应仅与新城疫病毒发生反应,与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病原体无交叉反应。这一特性通过与多种不同病原体进行交叉反应试验来验证,以确保抗体在实际应用中的特异性。
功能性:在治疗应用中,ND 单克隆抗体应具有中和病毒的功能,能够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在诊断应用中,抗体应能够有效地捕获和识别病毒抗原,用于 ELISA、免疫荧光、胶体金等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如敏感性和特异性。
新城疫(ND)单克隆抗体的稀释倍数会因不同的应用场景、检测方法以及具体的抗体特性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情况下的参考稀释倍数:
ELISA 检测:通常稀释倍数在 1:1000 - 1:10000 之间。如果是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新城疫抗体,一般先将血清进行 1:100 - 1:200 稀释,然后再与适当稀释的单克隆抗体进行反应。如果是直接检测病毒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稀释倍数可能在 1:500 - 1:2000 左右,具体要根据抗原的表达量和抗体的亲和力进行优化。
免疫荧光检测:抗体稀释倍数一般在 1:100 - 1:500 之间。需要将细胞或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和通透处理后,再与稀释好的单克隆抗体孵育,然后用荧光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
免疫组化检测:稀释倍数通常在 1:50 - 1:200 之间。由于组织样本的复杂性,需要对抗体进行适当稀释,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同时保证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目标抗原。
中和试验:在进行病毒中和试验时,单克隆抗体的稀释倍数需要根据病毒的滴度和抗体的中和活性来确定。一般先进行预实验,初步确定抗体能够中和病毒的有效浓度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稀释优化,可能的稀释倍数在 1:10 - 1:100 之间。
可用于免疫荧光,WB,ELISA,等科研项目
规格:1mg/瓶,纯度>95%
推荐使用浓度: 胶体金: 5微克/ml金液;
ELISA: 1:5000-1 0000
WB及免疫组化,免疫荧光:1:50-1:500
标记二抗的使用浓度:国产1:100-1:500;进口1:1000-1:5000
纯化方式:亲和层析纯化
来源: balb/c小鼠
缓冲液:0.01PBS+保护剂
储存:-20℃,避免反复冻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