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传染性肠炎抗体;猫瘟热单克隆抗体
猫传染性肠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Enteritis Virus)其实就是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下面为你介绍其相关特性、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等内容:
病毒特性:猫传染性肠炎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其病毒粒子无囊膜,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直径约 20 - 25 纳米,基因组为单股线状 DNA。该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对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敏感,
但对高温、甲醛等较为敏感。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病猫的粪便、尿液、呕吐物、唾液等含有大量病毒,健康猫接触后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此外,怀孕母猫感染后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临床症状:感染猫传染性肠炎病毒后,猫咪的症状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类似。最急性型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多见于幼猫。急性型病猫会精神沉郁、厌食,体温呈双相热型,先升高至 40℃左右,持续 2 - 3 天后下降至正常,随后体温又再次升高。
同时伴有呕吐、腹泻,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黄绿色液体,腹泻初期粪便为糊状,后转为水样,严重时粪便带血,具有特殊的腥臭味。病猫还会出现脱水、体重减轻、黏膜苍白等症状,白细胞数显著减少。亚急性型症状相对较轻,病程较长,有轻度的呕吐、腹泻,体温轻度升高或无明显发热,精神和食欲稍差,白细胞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诊断方法:通常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如猫咪出现精神沉郁、呕吐、腹泻、发热、白细胞减少等典型症状,可怀疑感染该病毒。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显著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
还可通过病毒抗原检测,如使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抗原,操作简便、快速,结果较为准确。此外,病毒分离培养、PCR 检测等方法也可用于确诊,但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
猫传染性肠炎病毒即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其主要蛋白包括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具体参数如下:
结构蛋白
VP1大小:约 87 - 90kDa。
功能:是病毒粒子的次要结构蛋白,包含一个磷脂酶 A2 结构域,在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中,对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及病毒基因组的释放起重要作用。同时,VP1 蛋白上还存在一些与病毒毒力和宿主范围相关的决定簇。
VP2大小:约 66 - 70kDa,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
功能:构成病毒衣壳的大部分,约占病毒粒子总蛋白的 90% 以上。VP2 蛋白含有多个抗原表位,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抗原,在病毒的免疫原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对病毒感染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VP3大小:约 32 - 35kDa。
功能:由 VP2 蛋白经蛋白酶水解产生,是 VP2 蛋白的 C 末端片段,也参与病毒衣壳的构成,对维持病毒粒子的结构稳定性有一定作用。
非结构蛋白
NS1大小:约 76 - 80kDa。
功能:是病毒复制和转录的关键蛋白,具有多种酶活性,如解旋酶、ATP 酶等。NS1 蛋白可与病毒 DNA 结合,启动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并参与调控病毒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此外,NS1 蛋白还能与宿主细胞的多种蛋白相互作用,影响宿主细胞的代谢和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病毒的复制和增殖。同时,NS1 蛋白也是一种较强的免疫原,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
NS2大小:约 17 - 20kDa。
功能:其功能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的装配、释放或宿主细胞的病理变化有关。有研究表明,NS2 蛋白可能参与调节病毒在细胞内的运输和释放过程,对病毒的传播和感染性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