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如病毒单克隆抗体;NV-McAb
一、诺如病毒概述
病毒分类: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是一种无包膜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如接触污染的食物、水或物体表面),也可通过气溶胶或密切接触传播。
感染特点:
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症状为呕吐、腹泻、腹痛、低热,儿童更易出现呕吐,成人以腹泻为主。
传染性极强,少量病毒即可致病,易在学校、医院、邮轮等人群密集场所暴发流行。
二、诺如病毒的基因分型
诺如病毒根据衣壳蛋白(VP1)基因分为10 个基因组(Genogroup,GⅠ~GⅩ),其中感染人类的主要是:
GⅠ 型(GI):也称 “诺如病毒 Ⅰ 型”,常见基因型包括 GI.1、GI.2 等。
GⅡ 型(GⅡ):也称 “诺如病毒 Ⅱ 型”,是全球流行的主要类型,常见基因型为 GⅡ.4(如 2006 年变异株、2012 年悉尼株等)。
其他基因组:如 GⅣ、GⅨ 等偶尔感染人类,但较为罕见。
诺如病毒单克隆抗体(Norovirus Monoclonal Antibody, NoV-McAb)
1. 基本概念
定义:
诺如病毒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特定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表面抗原(如衣壳蛋白 VP1、VP2)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靶点。
制备流程:
抗原制备:重组表达诺如病毒衣壳蛋白(如 VP1 的 P 区结构域,具有高度免疫原性)。
动物免疫:免疫小鼠(如 Balb/c 小鼠),诱导特异性 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细胞融合:将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能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单克隆化与鉴定:通过有限稀释法克隆化杂交瘤细胞,利用 ELISA、Western blot 等技术验证抗体与诺如病毒抗原的结合特异性。
大规模生产:通过小鼠腹腔注射(腹水法)或体外培养(悬浮细胞培养)获取单克隆抗体。
2. 特性与分类
特性:
高度特异性:仅识别诺如病毒某一特定抗原表位(如 VP1 的中和表位),避免与其他肠道病毒(如轮状病毒)交叉反应。
均一性:批次间抗体纯度、效价一致,适合标准化检测和治疗应用。
高亲和力:通过亲和力成熟筛选,部分单克隆抗体可高效中和病毒颗粒。
分类(按靶点):
靶点抗原 功能与应用
VP1-P 区 诺如病毒衣壳蛋白的主要中和表位,抗体可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如组织血型抗原 HBGA)结合。
VP1-C 区 衣壳蛋白保守区,用于广谱检测不同基因型诺如病毒(如 GⅠ、GⅡ 型)。
VP2 内壳蛋白,参与病毒组装,抗体可用于研究病毒颗粒结构。
3. 主要应用领域
诊断与检测:
临床检测:
开发高灵敏度的 ELISA、免疫荧光(IFA)或胶体金试纸条,用于粪便、呕吐物中诺如病毒的快速检测。
优势:单克隆抗体可区分诺如病毒不同基因型(如 GⅡ.4 型为主的流行株),辅助疫情溯源。
环境监测:
检测水源(如饮用水、海水)和食品(如贝类、沙拉)中的诺如病毒污染,防控食源性疾病。
治疗与预防:
被动免疫治疗:
针对免疫缺陷患者或重症感染者,输注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可快速清除病毒(目前主要在动物模型中验证,如小鼠、仔猪模型)。
疫苗研发工具:
筛选能诱导中和抗体的疫苗抗原(如病毒样颗粒 VLP 疫苗),评估疫苗诱导的抗体应答强度和表位特异性。
基础研究:
解析诺如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如病毒附着、内吞过程)。
研究病毒突变对抗体中和效力的影响(如逃逸突变株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