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流感1型抗原;PIV-I-Ag;副流感2型抗原;PIV-II-Ag
副流感 1 型抗原(PIV-I-Ag)与副流感 2 型抗原(PIV-II-Ag)
**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PIV)** 属于副黏病毒科,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主要分为 4 型(PIV-I 至 PIV-IV)。其中:
** 抗原(Ag)** 指病毒颗粒表面或内部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主要包括: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 蛋白):介导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唾液酸),是 PIV-I 和 PIV-II 的主要型特异性抗原,可用于病毒分型。
融合蛋白(F 蛋白):促进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引发感染,诱导中和抗体产生。
核衣壳蛋白(N 蛋白):病毒内部结构蛋白,免疫原性强,常用于抗原检测的靶标。
检测类型 | 原理 | 常用方法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抗原检测 | 利用单克隆抗体识别 PIV-I/PIV-II 的特异性抗原表位(如 HN 蛋白或 N 蛋白),通过免疫反应定性检测。 | 免疫荧光法(IFA)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快速免疫层析试纸(如胶体金法) | 快速(15-30 分钟出结果)、操作简便,适用于急诊或基层医疗。 |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初筛、流行病学调查 |
与核酸检测对比 | 抗原检测依赖病毒蛋白表达,需样本中存在足够病毒颗粒; 核酸检测(如 RT-PCR)检测病毒 RNA,灵敏度更高。 | 联合检测可提高准确性:抗原阳性提示现症感染,核酸阳性可辅助早期诊断(病毒载量低时抗原可能阴性)。 | 重症病例或疑似病例的确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病原体鉴别 |
|
样本类型
鼻咽拭子 / 鼻分泌物:最常用,病毒载量高,适用于儿童和成人。
咽拭子:适用于无法配合采集鼻拭子的婴幼儿,但检出率略低于鼻咽拭子。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用于重症肺炎或免疫缺陷患者的病原诊断。
检测时机
检测结果 | 解读 | 临床意义 |
---|
PIV-I-Ag 阳性 | 确诊副流感 1 型病毒感染,常见于: ① 儿童哮吼(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喉鸣); ② 成人普通感冒(发热、咽痛、咳嗽)。 | ① 对症治疗为主(如退热、补液),无需抗病毒药物(除非免疫缺陷患者); ② 重症患儿需警惕喉梗阻,必要时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素。 |
PIV-II-Ag 阳性 | 确诊副流感 2 型病毒感染,婴幼儿易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细支气管炎),成人多为自限性上呼吸道感染。 | ① 婴幼儿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必要时住院治疗; ② 家庭护理重点:保持空气湿润、拍背排痰,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
双阴性 | 可能为: ① 非 PIV-I/II 感染(需排查其他呼吸道病毒如 RSV、流感病毒、腺病毒); ② 采样不当或病程后期(病毒清除后)。 |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如胸片),必要时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如呼吸道病毒多重 PCR)。 |
流行季节
传播途径
人群 | PIV-I 感染表现 | PIV-II 感染表现 | 共同并发症 |
---|
儿童 | 典型哮吼(占 50-75%):发热 + 犬吠样咳嗽 + 吸气性喉鸣; 可伴中耳炎、肺炎(5-10%)。 | 上呼吸道感染(流涕、咽痛)占 60%,下呼吸道感染(细支气管炎、肺炎)占 30%; 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偶见。 | 呼吸衰竭(罕见但危及生命)、继发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
成人 | 普通感冒样症状(低热、鼻塞、咳嗽),持续 1-2 周; 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可能诱发哮喘急性发作。 | 症状与 PIV-I 相似,但咽痛更明显,偶见声音嘶哑(喉头水肿)。 | 无特异性,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无严重并发症。 |
治疗原则
预防措施
局限性
临床决策建议
病原体 | 典型症状 | 流行季节 | 快速检测方法 |
---|
流感病毒 | 高热(39-40℃)、全身酸痛、乏力显著 | 冬春季 | 流感抗原检测(胶体金法) |
RSV(合胞病毒) |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喘憋、呼吸急促) | 冬春季 | RSV 抗原检测(免疫荧光法) |
腺病毒 | 咽结膜热(发热、咽痛、结膜炎) | 全年散发,夏季多见 | 腺病毒抗原检测(ELISA) |
如需进一步了解副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症预警指标或家庭护理细节,建议咨询儿科或呼吸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