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毛滴虫抗原(TV-Ag)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是一种寄生在人类泌尿生殖道的单细胞鞭毛虫,可引起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iasis),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 1.56 亿。其抗原(TV-Ag)复杂多样,参与黏附、免疫逃逸及致病过程。以下从抗原分类、特性、应用及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说明:
黏附相关蛋白
家族成员包括 CP1、CP2 等,酶活性中心含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可降解宿主细胞外基质(如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破坏黏膜屏障,并暴露黏附受体。
CP30(30 kDa)是主要免疫原性蛋白,可诱导宿主产生 IgG 和 IgA 抗体,但酶活性可能抵消抗体的中和作用。
分子量约 65 kDa,通过结合宿主血红蛋白释放的铁离子调控滴虫代谢,同时作为黏附素识别阴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HS)和整合素 α5β1,介导定植。
铁调蛋白(Iron-Regulated Protein,IRP)
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e Protease,CPs)
免疫原性蛋白
由多基因家族编码,通过抗原变异逃避宿主免疫识别,导致慢性感染和反复定植。
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免疫原性强,可诱导 Th1 型细胞免疫应答(IFN-γ 分泌增加),是疫苗开发的核心靶点之一。
表面抗原 2(TAgs2)
表面变异抗原(Variant Surface Antigen,VSA)
丙酮酸铁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PFOR)
铁硫蛋白(Fe-S Protein)
免疫原性:
免疫逃逸机制:
抗原变异:VSA 通过基因重组或转录调控高频变异,避免抗体持续识别(类似非洲锥虫的 VSG 抗原变异)。
补体抑制:表面蛋白吸附宿主补体调节因子(如衰变加速因子 DAF),抑制膜攻击复合物(MAC)形成。
免疫抑制分子分泌:释放前列腺素 E₂(PGE₂)抑制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抗原呈递。
传统诊断方法:
免疫层析法(ICA):使用抗 CP30 单克隆抗体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的 TV-Ag,灵敏度约 75-85%,10 分钟内出结果,适用于床旁检测(POCT)。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TAgs2 抗原,特异性高于 microscopy,适合大规模筛查。
湿片显微镜检:直接观察滴虫运动,但灵敏度仅 50-60%,漏诊率高。
抗原检测:
分子与抗原联合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