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费雪(杭州)医学研究有限公司!
24小时服务热线
13818883417

专业集萃  赋能研发 

Strictly control every link to ensure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开启探索之旅

——

产品中心 PRODUCT


狂犬病毒G蛋白;狂犬病毒N蛋白
    发布时间: 2025-05-27 21:28    
狂犬病毒G蛋白;狂犬病毒N蛋白

  狂犬病毒G蛋白;狂犬病毒N蛋白

一、狂犬病毒 G 蛋白(Glycoprotein, G 蛋白)

1. 结构特点
  • 定位与组成:G 蛋白是狂犬病毒表面唯一的包膜糖蛋白,以三聚体形式锚定在病毒脂质包膜上,每个单体分子量约为 60 kDa,包含 524 个氨基酸残基。

  • 功能域划分

    • 胞外结构域:包含受体结合位点(RBS)、抗原表位区(尤其是抗原位点 Ⅰ-Ⅳ)和糖基化位点(如第 33 位、第 194 位天冬酰胺),负责识别宿主细胞受体并诱导中和抗体产生。

    • 跨膜结构域:由 22 个疏水氨基酸组成,锚定病毒包膜。

    • 胞内结构域:与病毒基质蛋白(M 蛋白)相互作用,参与病毒组装和出芽。

2. 核心功能
  • 宿主细胞识别与感染启动
    G 蛋白通过胞外结构域特异性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主要包括:
    • 乙酰胆碱受体(nAChR):传统认知中的主要受体,介导神经细胞感染。

    •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CD56):近年发现的重要受体,参与病毒跨突触传播。

    • p75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辅助受体,增强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效率。
      结合后,G 蛋白通过内吞作用或膜融合方式介导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

  • 免疫原性与中和抗体诱导
    G 蛋白是狂犬病毒唯一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抗原。中和抗体可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保护作用:
    • 阻断 G 蛋白与受体结合,抑制病毒吸附;

    • 诱导补体依赖的病毒裂解;

    • 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
      因此,G 蛋白是狂犬病疫苗(如人用 Vero 细胞疫苗、动物用灭活疫苗)的核心免疫原。

  • 病毒传播与致病机制
    G 蛋白的结构变异可影响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神经嗜性。例如:
    • 街毒株(野毒株)的 G 蛋白受体结合域更易与神经细胞受体结合,导致强神经毒性;

    • 疫苗株(如 Flury 株)的 G 蛋白经减毒修饰,感染性降低但免疫原性保留。

3. 应用价值
  • 疫苗研发
    • 重组 G 蛋白疫苗:利用酵母、昆虫细胞等表达系统生产重组 G 蛋白,无需依赖完整病毒颗粒,安全性更高(如 V-RG 疫苗用于野生动物免疫)。

    • 病毒样颗粒(VLP)疫苗:将 G 蛋白与其他结构蛋白组装成 VLP,模拟天然病毒颗粒,增强免疫原性。

    • 传统疫苗: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均以 G 蛋白为主要抗原,如人用狂犬病疫苗(HDCV、PVRV)和兽用疫苗(如 Nobivac® Rabies)。

    • 新型疫苗

  • 单克隆抗体治疗
    靶向 G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如 rabies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RMAb)可用于暴露后被动免疫,中和体内游离病毒,阻止神经入侵。
  • 诊断与监测
    • 免疫荧光(IFAT):使用抗 G 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脑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是狂犬病确诊的 “金标准”。

    • ELISA 试剂盒:检测血清中抗 G 蛋白 IgG 抗体,评估疫苗免疫效果或暴露后感染状态。

二、狂犬病毒 N 蛋白(Nucleoprotein, N 蛋白)

1. 结构特点
  • 定位与组成:N 蛋白是狂犬病毒核心的主要结构蛋白,分子量约为 58 kDa,由 45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以高度保守的螺旋结构包裹病毒基因组 RNA,形成核衣壳(RNP)

  • 结构特性

    • N 蛋白通过 C 端结构域与 RNA 紧密结合(每 10 个核苷酸结合 1 个 N 蛋白分子),形成稳定的螺旋状核衣壳,保护病毒基因组免受核酸酶降解。

    • N 蛋白的 N 端结构域与病毒聚合酶(L 蛋白)和磷蛋白(P 蛋白)相互作用,构成病毒的转录 / 复制复合体。

2. 核心功能
  • 基因组保护与复制
    N 蛋白通过静电作用紧密包裹病毒负链 RNA(约 12 kb),形成 “子弹头” 状核衣壳,是病毒基因组转录和复制的模板。
    • 转录启动:N 蛋白与 P 蛋白、L 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识别病毒基因组的 3’端启动子,启动 mRNA 转录。

    • 复制调控:在病毒复制阶段,N 蛋白以 “无间隙” 方式包裹新合成的正链 RNA,避免其被宿主识别为外源核酸引发免疫反应。

  • 免疫原性与非中和抗体诱导
    N 蛋白虽不能诱导中和抗体,但其抗原表位可刺激机体产生非中和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如 CD4+/CD8+ T 细胞应答),在病毒清除和感染后期免疫中发挥辅助作用。
  • 病毒组装与出芽
    N 蛋白通过 C 端结构域与基质蛋白(M 蛋白)相互作用,将核衣壳锚定至细胞膜内侧,驱动病毒颗粒的组装和出芽释放。
3. 应用价值
  • 诊断试剂核心组分
    •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临床样本中的 N 蛋白抗原(适用于脑组织、唾液等);

    • 间接法检测血清中抗 N 蛋白抗体(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疫苗株免疫效果评估)。

    • 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检测 N 基因保守区域,是狂犬病早期诊断(尤其是唾液、脑脊液样本)的敏感方法。

    • ELISA 检测抗原 / 抗体

  • 病毒分型与进化研究
    N 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但不同基因型(如基因 1 型 - 7 型)或毒株间存在特征性突变位点,可用于病毒溯源和流行株监测(如区分犬源毒株与蝙蝠源毒株)。
  • 新型疫苗佐剂或载体
    N 蛋白的免疫原性虽不足以诱导中和抗体,但其与 G 蛋白联合使用时可增强整体免疫应答(如通过激活 T 细胞辅助 B 细胞产生抗体),因此可作为疫苗的复合抗原成分。

三、G 蛋白与 N 蛋白的协同作用

  1. 感染周期中的分工
    • G 蛋白:负责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初始接触、吸附和膜融合,是感染的 “门户钥匙”。

    • N 蛋白:保护病毒基因组,调控转录 / 复制,并参与病毒颗粒的组装,是感染的 “核心执行者”。

  2. 免疫应答的互补性
    • G 蛋白诱导的中和抗体提供即时保护性免疫,是暴露前 / 后预防的关键;

    • N 蛋白诱导的细胞免疫和非中和抗体参与病毒清除和长期免疫记忆,辅助机体彻底清除感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