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G蛋白;狂犬病毒N蛋白;狂犬抗原;RV-Ag
发布时间: 2025-05-27 21:28
狂犬病毒G蛋白;狂犬病毒N蛋白
宿主细胞识别与感染启动:
G 蛋白通过胞外结构域特异性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主要包括:
乙酰胆碱受体(nAChR):传统认知中的主要受体,介导神经细胞感染。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CD56):近年发现的重要受体,参与病毒跨突触传播。
p75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辅助受体,增强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效率。
结合后,G 蛋白通过内吞作用或膜融合方式介导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
免疫原性与中和抗体诱导:
G 蛋白是狂犬病毒唯一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抗原。中和抗体可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保护作用:
病毒传播与致病机制:
G 蛋白的结构变异可影响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神经嗜性。例如:
基因组保护与复制:
N 蛋白通过静电作用紧密包裹病毒负链 RNA(约 12 kb),形成 “子弹头” 状核衣壳,是病毒基因组转录和复制的模板。
免疫原性与非中和抗体诱导:
N 蛋白虽不能诱导中和抗体,但其抗原表位可刺激机体产生非中和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如 CD4+/CD8+ T 细胞应答),在病毒清除和感染后期免疫中发挥辅助作用。
病毒组装与出芽:
N 蛋白通过 C 端结构域与基质蛋白(M 蛋白)相互作用,将核衣壳锚定至细胞膜内侧,驱动病毒颗粒的组装和出芽释放。
感染周期中的分工:
免疫应答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