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抗鱼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fish albumin
鱼小清蛋白(Parvalbumin)是鱼类中主要的过敏原之一,属于一类低分子量钙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中。作为抗原,它能引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鱼类过敏。
一、基本特性
分子结构
分子量约为 10-12 kDa,具有稳定的三维结构,含 α- 螺旋和钙结合结构域(EF-hand 基序)。
结构中的钙结合位点使其对热、酸、酶(如胃蛋白酶)具有较强抗性,即使经过烹饪或加工,仍可能保留致敏性。
种属分布
广泛存在于硬骨鱼类(如鳕鱼、鲈鱼、鲑鱼、鲤鱼等),不同鱼类中的小清蛋白同源性较高(60%-80%),可能导致交叉过敏。
软骨鱼类(如鲨鱼、鳐鱼)中含量较低,过敏风险相对较小。
致敏机制
作为主要过敏原,可通过 IgE 介导的 Ⅰ 型超敏反应引发过敏症状,如皮疹、呼吸困难、呕吐等,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其致敏性与结构稳定性密切相关,即使在消化过程中不易被降解,仍能以完整抗原形式触发免疫反应。
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抗原表位
线性表位:由特定氨基酸序列(如保守区域)构成,是 IgE 识别的主要位点。
构象表位:依赖三维空间结构,需完整蛋白结构才能被识别,加热可能破坏部分构象表位,但线性表位仍保留致敏性。
交叉反应
种间交叉反应:不同鱼类的小清蛋白因序列相似性高,可能引发 “泛鱼类过敏”,即对一种鱼类过敏者可能对多种鱼类过敏。
与其他过敏原的交叉反应:少数情况下可能与植物钙结合蛋白(如花粉中的钙调蛋白)发生交叉反应,称为 “交叉致敏”(如乳胶 - 水果 - 鱼类综合征)。
三、过敏流行病学
人群患病率:全球鱼类过敏的患病率约为 0.2%-2.5%,在沿海地区和鱼类消费高的地区更为常见。
高危人群:儿童(尤其是特应性体质者)和成年人均可发病,且过敏症状可能随暴露次数加重。
临床症状:
速发型过敏反应(接触后数分钟至 2 小时内):皮肤瘙痒、荨麻疹、流涕、哮喘、胃肠道不适等。
迟发型反应(数小时后):较为罕见,可能与其他过敏原(如肌肉蛋白)相关。
四、检测与诊断
1. 体外检测
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
使用纯化的鱼小清蛋白作为抗原,通过放射免疫法(RAST)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 sIgE 水平。
商品化试剂盒(如 Thermo Fisher、Phadia 的 ImmunoCAP)已广泛应用。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用于分析患者血清对不同鱼类小清蛋白的特异性反应,辅助判断交叉过敏范围。
2. 体内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SPT):将鱼类提取物或纯化小清蛋白溶液滴于皮肤,刺破后观察风团反应,灵敏度较高但需注意严重过敏风险。
口服激发试验(OFC):在严格医疗监护下进行,是诊断鱼类过敏的金标准,但仅用于必要时(如检测结果不明确时)。
3. 分子诊断
基于小清蛋白基因序列(如编码 β- 小清蛋白的基因)开发特异性引物,用于鱼类物种鉴定和过敏原溯源。
鱼小清蛋白抗体(Anti-Parvalbumin Antibody)是免疫系统针对鱼类过敏原 ** 鱼小清蛋白(Parvalbumin)** 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参与 IgE 介导的 Ⅰ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过敏)。
IgE 抗体
IgG 抗体
部分研究认为 IgG 可通过竞争性结合过敏原,阻断 IgE 介导的过敏反应(“封闭抗体” 作用);
也可能参与其他类型免疫反应(如 Ⅲ 型超敏反应),但在鱼类过敏中作用尚不明确。
免疫应答角色:部分情况下(如长期低剂量暴露或免疫治疗后),机体可能产生特异性 IgG 抗体,其功能存在争议:
检测方法 | 原理 | 应用场景 | 优势 | 局限性 |
---|
血清 sIgE 检测 | 利用纯化鱼小清蛋白抗原捕获血清中的 IgE,通过酶或荧光标记定量 | 初筛鱼类过敏、评估过敏严重程度 | 无创、可批量检测 | 可能受其他过敏原干扰(假阳性) |
免疫印迹(WB) | 将鱼类提取物电泳分离后,与患者血清孵育,检测抗体对特定分子量蛋白的识别 | 分析抗体对不同鱼类小清蛋白的特异性 | 可区分单一或多种鱼类过敏 | 操作复杂,需专业实验室 |
组胺释放试验 | 检测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能力 | 验证抗体功能性应答(而非仅结合能力) | 直接反映过敏反应机制 | 需分离患者细胞,临床应用受限 |
病史采集:明确过敏症状与鱼类摄入的关联。
皮肤点刺试验(SPT):使用鱼类提取物或纯化小清蛋白进行皮试,观察风团反应(IgE 介导的即时反应)。
血清 sIgE 检测:确认特异性抗体存在,结合临床症状判断过敏状态。
口服激发试验(OFC):金标准,但仅用于检测结果矛盾或需明确交叉过敏范围时。
对比维度 | 鱼小清蛋白抗体 | 其他鱼类过敏原抗体(如肌浆蛋白、 tropomyosin) |
---|
过敏原类型 | 钙结合蛋白(分子量 10-12 kDa) | 肌浆蛋白(如肌动蛋白)、热带鱼过敏原(如原肌球蛋白) |
致敏机制 | 主要通过 IgE 介导速发型过敏 | 部分通过 IgE,部分通过非 IgE 途径(如 T 细胞介导) |
热稳定性 | 高(钙结合域耐热处理) | 部分不耐热(如某些肌浆蛋白) |
交叉反应性 | 硬骨鱼类间高度交叉反应 | 种间差异较大,交叉反应率低 |
临床意义 | 硬骨鱼类过敏的主要标志物 | 热带鱼过敏或迟发型反应的辅助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