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外诊断(IVD)领域近5年增速发展,年平均增涨率达20%,市场容量达1000亿元,是医疗器械中体量最大、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涌现了迈瑞、迈克、透景、安图、万孚、九强、利德曼、热景等一系列上市公司及龙头企业。
随着体外诊断厂家的崛起,原料公司在近几年呈快速发展趋势。从2010年之前的2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近50家。尤其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时间,新成立的原料公司一共有17家,平均一年成立达到6家,国内IVD原料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而随着终端市场的竞争逐步加剧,IVD的战火也已经引至上游原料领域,我国在IVD原料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与IT中的芯片类似的尴尬地位,80-90%以上的我国市场被罗氏、日本东洋纺、旭化成、英国NEB等公司占据。国内众多的IVD生产企业几乎都从欧美或日本进口原料,究其原因还是核心原料被这些进口厂商所垄断,我国IVD生产企业在价格谈判中处于极为弱势的地位所致,受制于人的现象非常明显。
抗体生产商有一个明显的误区,认为细胞融合成功,拿到用纯化抗原筛选为阳性的单抗株,就算完成产品,可以上市销售了。殊不知,这仅仅是工作的开端,后续定性筛选工作才是获得高品质/高端抗体株的关键步骤。这种初定性甚至不定性的抗体,拿到市场上即被称为中低端原料产品,一个原料公司如果只提供这类原料是无法在市场中长期立足的。
中低端检测抗体原料指什么,从检测用途来讲,所有检测都有其独有目的性,无高低贵贱之别,即使宠物检测和人类检测相比。从根本讲IVD原料的高低端定位是使用端造成的,包括监管政策(政府)和客户(IVD公司)。
审批要求是造成各类IVD检测差别的主要原因。批件要求决定了某一特定检测的投入资金和时间。简单而言,批件要求高低通常指的是对检测产品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要求的高低。由此造成的高投入项目,所需原料要求更高从而被IVD公司定位高端产品;批件要求低,投入较少,所需原料要求也低从而变成低端产品。
抗体作为检测试剂的核心指标有两个,一是其检测灵敏度,二是其检测稳定性。对这两个指标的要求高低基本决定了一个IVD原料的开发成本和价格。出于成本考虑,开发商在只作基本,甚至不作抗体指标评定情况下出售的产品,只能称作低端或者中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