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抗原(Mala-Ag)
一、基本概念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寄生虫病,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 疟疾抗原(Mala-Ag)** 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成分,可通过血液检测识别,用于疟疾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监测。
二、检测意义与适用场景
临床诊断
快速确诊:适用于疟疾流行区发热患者(尤其是疑似恶性疟)的鉴别诊断,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重症(如脑疟、溶血性贫血)。
区分虫种:部分检测试剂可鉴别疟原虫种类(如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等),指导用药。
流行病学防控
用于疟疾疫情监测、输入性病例筛查及疗效评估(如治疗后抗原转阴情况)。
三、检测方法
方法 原理 特点 适用场景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利用胶体金标记特异性抗体,与血样中的疟原虫抗原(如 HRP2、pLDH 等)结合,通过试纸条显色判断结果。 操作简便(无需仪器)、10-20 分钟出结果,适合基层医疗或现场筛查,对恶性疟灵敏度高。 疟疾流行区初筛、急诊快速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酶标记抗体与抗原结合,通过显色反应定量检测,可检测多种疟原虫抗原。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需实验室条件,适合批量检测和虫种鉴别。 实验室确诊、流行病学研究
荧光免疫检测法 荧光标记抗体与抗原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 需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适合复杂病例或科研场景。 科研机构、疑难病例诊断
四、检测样本类型
指尖血 / 静脉血:最常用,通过采血针或抗凝管采集,适用于所有年龄段患者。
滤纸干血斑:便于运输和保存,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远程检测。
五、结果解读
阳性
试纸条出现检测线(T 线)和质控线(C 线),提示血中存在疟原虫抗原,结合临床症状(如周期性发热、寒战、头痛)可诊断疟疾。
注意:
恶性疟原虫特异性抗原(如 HRP2)阳性,需紧急处理(因恶性疟进展迅速)。
治疗后抗原可能持续阳性数天(取决于虫种和治疗效果),需结合血涂片镜检判断是否根治。
阴性
仅质控线(C 线)显色,可能表示未感染疟原虫,或感染早期(原虫密度低于检测阈值)、混合感染(如其他虫种未被试剂覆盖)导致假阴性,需结合临床重复检测或行血涂片镜检。
六、注意事项
检测时机
发热时(尤其是寒战期)采血,此时原虫密度较高,阳性率更高。
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确认抗原转阴(避免复发或残留感染)。
局限性
抗原检测不能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抗体检测可辅助判断)。
部分疟原虫(如间日疟、卵形疟)可能因抗原表达水平低导致漏检,需结合血涂片镜检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 PCR)。
交叉反应
少数情况下,其他血液寄生虫(如巴贝虫)可能引起非特异性反应,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