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小鹅瘟病毒(GPV)单克隆抗体;鹅瘟病毒抗体;小鹅GPV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gosling plague virus)
小鹅瘟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是引起小鹅瘟的病原体,对雏鹅具有高度致病性:
病毒特性
形态结构:小鹅瘟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为无囊膜的单链 DNA 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直径约为 20 - 25 纳米,由 32 个壳粒组成。
基因组特征:其基因组大小约为 5.1 - 5.2kb,包含两个主要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编码非结构蛋白(NS1 和 NS2)和结构蛋白(VP1、VP2 和 VP3)。NS 蛋白在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 VP 蛋白则构成病毒的衣壳,是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
理化特性: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 56℃条件下可存活 3 小时,在 - 20℃至 - 70℃下能长期保持活性。对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敏感,但对紫外线、福尔马林等较为敏感,在 pH 值为 3 - 9 的范围内相对稳定。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主要感染鹅和番鸭,尤其是 1 - 20 日龄的雏鹅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 90% - 100%。随着日龄的增加,雏鹅的易感性逐渐降低,成年鹅多为隐性感染,但可成为带毒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空气等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病鹅的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健康鹅接触后易被感染。此外,母鹅感染后可经卵垂直传播给后代,导致雏鹅在出壳后不久就发病死亡。
流行季节:小鹅瘟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冬春季节,即孵化旺季更为常见,这与雏鹅的大量孵化和密集饲养有关。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常见于 1 - 5 日龄的雏鹅,往往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两腿划动,迅速死亡。
急性型:多发生于 5 - 15 日龄的雏鹅,病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松乱,离群独处,拉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常混有气泡。随着病情发展,出现神经症状,如头颈扭曲、抽搐、瘫痪等,最后衰竭死亡,病程一般为 2 - 3 天。
亚急性型:主要发生在 15 日龄以上的雏鹅,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生长发育迟缓。部分病鹅可逐渐康复,但生长缓慢,成为僵鹅。
病理变化
实质器官病变:病死鹅的肝脏肿大,呈紫红色或黄白色,质地脆弱。脾脏肿大,呈暗紫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色淡,肾小管和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
肠道病变:小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严重时形成特征性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肠腔内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堵塞肠腔,外观如香肠状,这是小鹅瘟的典型病理变化之一。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根据雏鹅的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进行初步诊断。如雏鹅群中出现突然死亡、腹泻、神经症状以及小肠的特征性病变等,可怀疑为小鹅瘟。
实验室诊断: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病毒分离可将病料接种于鹅胚或鹅胚成纤维细胞,观察病变并进行鉴定;血清学检测常用的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分子生物学检测如 PCR 技术,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特点,可直接检测病料中的病毒核酸,用于早期诊断和疫情监测。
抗小鹅瘟病毒(GPV)单克隆抗体
抗体基本信息
来源: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免疫后的 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分泌抗 GPV 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而生产得到单克隆抗体。
免疫原:通常为小鹅瘟病毒的结构蛋白或其特异性抗原表位,如 VP1、VP2、VP3 等蛋白。
抗体特性
特异性:能特异性识别小鹅瘟病毒的特定抗原表位,与其他病毒或正常组织抗原无交叉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准确检测和诊断小鹅瘟病毒感染。
亲和力:亲和力较高,能紧密结合病毒抗原,一般亲和常数在 10⁸ - 10¹² L/mol 范围内,可有效中和病毒,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效价
在 ELISA 检测中,抗体效价通常可达 1:5000 以上这表明抗体具有较高的浓度和活性,能在较低的稀释度下与病毒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
纯度
单克隆抗体的纯度较高,一般通过亲和层析等方法纯化后,纯度可达 95% 以上,杂质含量低,可减少非特异性反应,提高检测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稳定性
在适当的保存条件下,如 - 20℃或更低温度冷冻保存,抗体可保持稳定数年。在 4℃冷藏条件下,也能在数月内保持活性。但反复冻融或在高温、高湿度等不良环境下,可能会导致抗体活性下降。
生物学活性
中和活性:具有良好的中和病毒活性,能有效抑制小鹅瘟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和增殖。在细胞培养或动物实验中,一定量的单克隆抗体可显著降低病毒的滴度,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变和症状。
免疫调节作用:除了直接中和病毒外,抗 GPV 单克隆抗体还可能通过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等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抗小鹅瘟病毒(GPV)单克隆抗体的稀释倍数会因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检测方法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参考信息:
免疫检测: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通常起始稀释倍数可为 1:1000 - 1:5000,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验结果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优化调整。如果是用于免疫荧光检测,稀释倍数可能在 1:200 - 1:1000 之间。
中和试验:在细胞培养中进行病毒中和试验时,抗 GPV 单克隆抗体的稀释倍数一般在 1:10 - 1:100 之间,具体要根据病毒的滴度和抗体的中和活性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中和效果。
治疗应用:当用于动物体内治疗小鹅瘟时,稀释倍数需根据动物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抗体的效价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可能会将抗体稀释到一定浓度后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例如将高浓度的抗体稀释至 1:5 - 1:20 的倍数,但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遵循兽医的建议和相关的临床试验数据。
品牌:PhyCell/费雪
纯化方法(Purification):亲和层析纯化
亚型:IgG2a
胶体金灵敏度:1-3ng/ml
ELISA IC50:1-2ppb
规格:1mg
该抗体可应用于ELISA、胶体金、免疫亲和柱层析等免疫检测。
性状:液体,避免反复冻融
来源:BALB/C小鼠
ELISA效价: 0.005M PBS 体系下1:5000 以上
缓冲液:0.01M PBS PH7.4
储存条件:-20℃以下
有效期:3年,-50℃以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