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杯状病毒(FCV)单克隆抗体;猫杯状病毒抗体;猫FCV抗体;猫杯状抗体
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是一种对猫尤其是幼猫危害较大的病毒:
病毒特性
分类:属于杯状病毒科杯状病毒属。
形态结构: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直径约 30 - 35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
抵抗力: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在 pH 值 3 - 5 的环境中易被灭活,对氯仿等脂溶剂不敏感,但对甲醛、氧化剂等敏感,在干燥环境中也容易失去活性。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各种年龄、品种的猫对杯状病毒都易感,但幼猫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病猫与健康猫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的食物、水、器具等间接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猫的口腔、鼻腔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可在猫群中迅速传播。
流行特点:在猫舍、宠物店、动物收容所等猫只密集的场所容易暴发流行,且一旦发生,很难彻底清除。
临床症状
呼吸道症状:感染猫常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鼻腔分泌物增多,初期为浆液性,后期可转为脓性。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
口腔症状:是猫杯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之一,常见口腔溃疡,多发生在舌、腭、齿龈等部位,溃疡大小不一,周围红肿,病猫会因口腔疼痛而出现流涎、口臭、食欲减退等情况。
眼部症状:部分病猫会出现结膜炎,表现为眼睛红肿、流泪,有分泌物,严重时可导致角膜溃疡。
其他症状:有些猫可能出现发热、精神沉郁、体重下降等全身性症状。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还可能引发肺炎、关节炎等并发症,导致病猫跛行。
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病猫的临床症状,如口腔溃疡、呼吸道症状等,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这些症状并非猫杯状病毒感染所特有,还需要与猫瘟、猫疱疹病毒感染等疾病相鉴别。
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病毒分离鉴定、核酸检测(如 RT - PCR)、血清学检测(如 ELISA 检测抗体)等。病毒分离鉴定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操作复杂,耗时较长;核酸检测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可用于早期诊断;
血清学检测主要用于检测猫群的抗体水平,了解其感染情况。
猫杯状病毒蛋白主要包括衣壳蛋白 VP1、非结构蛋白和小结构蛋白 VP2 等,以下是它们的分子量信息:
衣壳蛋白 VP1:VP1 是猫杯状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其前体蛋白大小约为 75kDa,经蛋白酶加工切去 14kDa 的前导蛋白后,形成成熟衣壳蛋白 VP1,大小为 62kDa 左右。在一些研究中,也有报道 VP1 蛋白分子量约为 80kDa26。
非结构蛋白:由 orf1 编码,包括 2C 解旋酶、3C 半胱氨酸蛋白酶及 3D RNA 依赖的 RNA 聚合酶等,目前暂无明确的总体分子量数据。
小结构蛋白 VP2:由 orf3 编码,分子量大小约为 12kDa6。
其他蛋白:病毒 5’末端连接的小多肽 VPg,分子量为 10-15kDa。此外,在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还发现有 125kDa 和 123kDa 的前体多蛋白,以及 76kDa 的衣壳前体蛋白等

猫杯状病毒(FCV)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灵敏度:1-3ng/ml
ELISA IC50:1-2ppb 亚型 :IgG2a
抗体类型:通常为 IgG 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亲和力,能够在体内外有效地识别和结合 FCV 抗原。
亲和力常数:一般在(10^{8}) - (10^{10} L/mol)范围内,表明抗体与 FCV 抗原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病毒表面的特定抗原表位,从而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
特异性:对 FCV 具有高度特异性,能够准确识别 FCV 抗原,与其他猫病毒如猫瘟病毒、猫疱疹病毒等无交叉反应,在免疫检测和诊断中,能准确检测出 FCV 感染,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效价:单克隆抗体的效价较高,一般可达(1:5000)以上,这意味着在较低的抗体浓度下就能发挥有效的免疫反应,可用于病毒的检测、中和实验以及疫苗研发等领域。
识别表位:针对 FCV 的特定抗原表位,如病毒衣壳蛋白上的保守区域,这些表位对于病毒的感染性和免疫原性至关重要,通过识别这些表位,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地中和病毒,阻止其感染宿主细胞。